另一种原因为,在严重的车辆中部侧撞后,车辆呈“香蕉状”变形,撞击侧的整体长度尺寸缩短,从而导致钣金件缝隙变小,而另一侧各钣金件配合间隙将会明显大于正常值。
单纯的就某一间隙而言,目测时感觉缝隙明显偏小,但并不能判定两个钣金件之间的长度距离发生了变形。如车身中立柱中间位置向内侧发生变形,前后门之间的间隙将会出现偏小现象。
8)车门关闭后,上部仍闪在车身外面(图67)
排除车门扭曲、铰链变形、车门内外位置调整不正等因素,说明车身立柱内外方向发生倾斜变形。在侧撞事故中较为常见,如侧撞时将防火墙(前围板)及前立柱推向一侧。在修复过程中,立柱内外方向没有拉伸到位,或拉伸过度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如果通过强行扭曲车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野蛮操作方法,将会导致车门玻璃升降困难,及车门密封不严等一系列故障。
4. 从其它一些表面现象、外部特征进行损伤诊断。
除通过铰接钣金件的开关时感觉、钣金件之间的间隙诊断损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其它外部表现特征对车辆损伤进行综合判断。诊断时,应按照碰撞力的传递路线、途径,以“顺藤摸瓜”的方式逐一对可疑的部位进行检查。发现外部损坏迹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是否存在隐藏的损坏或变形。如果需要,应拆卸相关的零部件,才能对车身内部损坏进行准确评估。
1)吸能区域。车辆碰撞后,吸能区域将会按照厂家的设计要求,出现隆起或凹陷变形。检查时,应将车辆升起,从车身底部或左右两侧进行观察,有些时候,应力区的变形将会从车身后部地板上部反映出来(图68)。吸能区域是目测损伤诊断的首要检查部位,变形与否通常可以说明撞击力的破坏范围。
2)凸缘位置的转角处。拆下车门框密封条,仔细检查凸缘的转角位置,如果出现褶皱(图69),说明车身立柱已经发生倾斜或其它类型的损伤变形。
3)油漆层开裂。一些严重的事故碰撞中,原离直接撞击点的形变区域、转角部位等,有可能会出现油漆层开裂现象(图70)。说明损伤已经波及到这些范围,应力通常集中于此。
4)钣金胶开裂。结构件部位钣金胶如果开裂(图71),说明撞击力已传递到这些部位,应该仔细检查损伤状况。
5)双层钢板分开。结构部位紧紧贴合的双层钢板出现分开现象(图72),说明存在变形损伤。
6)工艺孔形状的改变。车身上绝大多数的工艺孔,具有一定的规则,如果在撞击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图73),说明该部位已经产生变形。
7)痕迹位置的改变。车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相互配合的部位将会留下痕迹。如果由于碰撞影响,痕迹位置发生改变,说明损伤范围已波及至此。如(图74),显示为前门上部密封条与中立柱原来的痕迹出现错位,间隙增大,而后门密封条与中立柱的密封条受到挤压,间隙减小,说明中立柱上部向后侧发生倾斜变形。
8)开关时的声音。正常情况下,车门、后备箱盖开启顺畅,无卡滞的感觉
及摩擦的声音,关闭时应该发出沉闷的“砰、砰”声音。如果关闭时发出其它类型的杂音,说明车身立柱、安装密封条的凸缘位置,以及车门等存在变形的可能性,车辆的密封性能也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应对上述部位仔细进行检查。
5. 目测法检查时的注意事项。
1)有些重型载货车、越野车型,以及很多欧美车型,设计时比较注重安全性能及实用性能,对车身的外观以及钣金件缝隙等不是很注重、讲究,加之车身制造及装配工艺要求不严等因素,新车出厂时,缝隙就有可能大小或上下不均匀,不同的车辆也会有些差别。
2)更换钣金件时,由于和车型、年款不符,特别是使用一些假冒伪劣配件,可能造成缝隙变化或开关不顺畅。
3)目测诊断时,车辆停放是否水平、车身支撑时受重力因素的影响、车门铰链磨损等,都可能影响到钣金件的间隙,以及开关时的感觉。诊断前,应仔细检查并排除这些因素。
4)某些车型的前翼子板不是直接安装在挡泥板上,而是安装在支架上。由于支架相对比较单薄(图75),车辆碰撞后容易产生变形。如果钣金件间隙产生变化时,不能简单判定结构部位损伤。
5)钣金件的角度发生改变时,也会造成配合间隙的改变(图76),诊断时应综合进行分析。
6)钣金件受到直接撞击时,有可能会产生移位变形,或整体长度尺寸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与相邻部位的缝隙产生改变。如车门中部受到严重的侧向撞击,整体尺寸将会缩短,造成与相邻钣金件的缝隙增大。
7)目测诊断时,应注意检查钣金件的螺丝固定位置是否错位(图77),以避免造成误诊。对于曾经维修过的车辆,还应检查螺丝孔是否有被改动的迹象。如果螺丝孔有被改动的迹象(图78),说明上次维修时,结构部位没有修复到位,或使用了非标准规格的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