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机事故应急体系管理,是通过实施检测、预控、应急处理、预防、恢复等措施,对农机事故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及处理。提高预防和处理能力,农机安全应急预案演习,事故响应预案,事故应急预案的演练,是检验保持应急能力的重要手段。
农机事故是指农业机械在田间场院进行农事活动时发生的事故。农机事故发生具有广泛性,突发性,偶然性。农机事故应急不能只是事故发生后采取救援行动,应急救援管理体系要立眼全局,对事故的全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管理,提前介人,贯彻农机事故的前、中、后段,全面体现“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的基本思想指导。
农机事故应急体系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实施检测、预控、应急处理、预防、恢复等措施对农机事故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及处理。提高预防和处理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损失,维护社会安定和谐。根本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基本出发点,提早预警,科学应对,有效处理,最大程度减轻广大群众因农机事故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实施市县乡村分级响应级别。根据属地原则,划分等级标准。一般农机事故由县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决定启动本级响应预案,并现场指挥管理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较大、重特大事故相应由市、省、农业部启动相对应响应预案。
目前,农机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是认识不重视。个别县(市、区)不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认为演练可有可无、浪费时间。二是配合效率低下。农机安全应急预案演习,仅仅侧重于综合协调农机部门内部各单位的力量进行预案演练,与安监、公安交警、消防、120急救和保险等协作合作部门的作用发挥不足,没有建立统一、固定的合作长效联动机制。二是救援设备落后。大部分救援队伍仅具备救援车辆,现场勘查工具不全,没有检测勘查的工具箱、警戒线、测量工具、担架、急救箱等设备和必要的救治药品配备。四是救援效果差。农机应急救援组织多是临时机构相互间配合不协调,达不到好的救援效果。
加强应急法制建设,构建农机事故应急救援法制体系,纳人法制化轨道。结合农机部门的实际,争取尽快出台全省农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在救援工作中的职能、权限、责任和义务,把农机事故救援工作纳人社会紧急救援工作的整体范围。要加大宣传投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横幅、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开展免费给机手和群众送反光牌、反光标识和安全生产资料活动。要重点路段设置好安全警示标志牌和书写安全标语条幅。在观念上变抢救为事故的预防,强化重点事故源头的管理,加强对群众的安全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普及应急救援和提高安全意识。
本属地管理的事故响应预案,要结合辖区内重大危险源进行,开展全面普查,利用平时乡镇机车情况摸底,掌握隐患高发地区路段范围,根据本辖区不同季节、不同农业活动运行规律、不同乡镇地质起伏变化特点,宣传程度大小,当地驾驶操作人员的自觉守法程度,各乡镇机车挂牌率的不同,春秋季节农业机械检修程度及保养能力,经济发展不同、农业机械种类不同的特点,根据最终调查结果制定相应应急预案类型。
主要作用为:及时判断响应,降低破坏程度及规模,对无法预防的起到应急指导作用,便于各部门统一协调,提高风险意识防范。制定应急预案要考虑重大隐患调查结果,包括农机事故数量、类型、分布情况、本地区地质地貌分布特征、本地区历年农机事故统计情况、高发地区、路段情况。由有关部门组成应急预案小组,对重特大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可能的风险,应急能力,应急物资需求。传达命令并加以落实,提出救援建议,实施完善,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修订,达到相对完善。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根据报案情况,做好相应登记,立案,快速赶往现场。及时做好事故报告,主要有农机事故统计月报和较大农机事故快速报告。要求各级监理机构每月上报,涵盖内容有: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发生原因等。较大农机事故是指较大涉险事故,或社会影响人财物损失较大,或重大的农机事故,报告向上一级部门汇报要不超过2h,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天气情况、事故现场情况、操作人姓名、住址、持证情况、伤亡情况一、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机械型号、牌证号、事故经过,及已经采取的措施。
农机事故是检验保持应急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在演练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缺陷,改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提高整体应急预防能力。主要有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全面演练。桌面演练由主要岗位人员参加,讨论活动时采取的行动,锻炼解决能力。功能演练就某项或者部门功能进行单一指定性演练,主要检验应急体系的策划及响应能力。全面或者又叫综合性演练,是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评价整体组织应急能力,过程尽量接近直实模拟,调动足够的应急人员与资源,开展人员、设备、各部门资源的实战演练,以验证相互协调配合能力。综合性应急演练过程分为演练过程、实施过程和结束总结过程;及时作出评价,找出缺点不足,整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