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通过自主研制,开发出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等各类整车产品,但总体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产品工程化能力有待加强。此外,在整车设计开发流程、底盘开发及整车、发动机、变速器的匹配技术等汽车共性技术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图10所示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线路全景图。
20世纪80年代伊始,我国就已经针对新能源汽车开展了研究工作。2004年,科技部又启动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生物燃料油技术开发”项目。目前,这些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成果,有些已在大规模地推广应用,并实现了商业化、产业化,有些尚在研发阶段。另外,在“十一五”期间,科技部还组织了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
2009年12月底,由南方电网投资建设的国内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站在深圳启用,首批投入使用了两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和134个充电桩。之后,南方电网又相继在杭州、上海等地建立充电站试点。
目前,着眼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主要有比亚迪、一汽、上汽、东风、长安五大汽车集团。这五大集团中,发展最快的当数深圳比亚迪集团。比亚迪集团展出了全球首款搭载铁电池的电动大巴K9、商业运营的纯电动车E6、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F3DM,这三款车被誉为比亚迪“三剑客”,代表了中国电动车发展的最高水平。
据权威机构预计,到2030年世界将全面进入新能源汽车发展阶段。2012年7月9日,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出台。规划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干米),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还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等等。这标志着在国家层面直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框架浮出水面。
1.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
我国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既受发动机与自动变速器等汽车共性技术基础落后的制约,又存在机电藕合驱动系统及电动附件产品等混合动力专用技术开发强度不够的问题。如国内动力藕合方案常采用变速器及离合器,而国外有的则已采用复杂的行星齿轮结构。国外在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技术、机电藕合系统的控制技术等方面相对成熟,而我国在这些方面,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总体看来,我国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方案不断丰富。目前,长安、东风、华晨、奇瑞、一汽、吉利等企业纷纷加入混合动力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初步掌握了动力系统集成设计、怠速启停与加速助力、制动能量回馈、政策控制系统开发等关键技术。
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整体上处于研发阶段,产品种类较少。我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研发起步较晚,但近几年逐步得到国内整车企业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乘用车研发。目前登上公告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企业主要有比亚迪、一汽和吉利,其他企业仍处于研发中,典型的产品是比亚迪F3DM。
3.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纯电动汽车现在已成为国内整车企业电动汽车研发重点,基本掌握了整车控制、动力系统匹配与集成设计等关键技术,总体上开发进入量产车开发阶段。目前我国已推出49款纯电动乘用车和113款商用车公告车型。
在纯电动轿车方面,主要整车企业均将电动汽车纳入企业产品规划,肉骨不短加大,比亚迪、东风、长安、奇瑞,吉利、北汽、上汽、江淮等主要汽车企业均研制开发出纯电动轿车,但高性能纯电动轿车产品在可靠性和工程化能力上仍落后于国外先进产品。在整车方面,国外是全新结构车型,但国内主要以改装车为主;在性能参数上,整车基本性能与国外产品接近,但动力电池方面,国内以磷酸铁铿为主,与国外相比有一定差距。此外,在整车产品可靠性、故障率、传统共性技术方面仍有较大差别。
4.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现状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发与国外几乎同步开展,目前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仍处于研发和试验考核阶段,而本田FCXCLarity早在2008年已开展了小批量租赁。燃料电池乘用车方面,代表车型有上汽CSA7000FCV和奇瑞东方之子(Eastar)。
综上所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拥有充足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支持,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网路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已在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许多关键技术仍有待突破,社会配套体系仍有待完善,产品成本仍有待降低,消费者信心仍有待提高,市场占有率仍有待进一步扩大。因此,有必要采取以下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建议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