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正式提出于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Auto-ID,“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简单明了阐释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由于传感器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个行业都已经感受到了物联网春风的到来。
车联网(internet of vehicle)的概念源于物联网,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指车、路、人、传感设备等实现交互的动态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完成实时车辆监控和管理。
传统的车联网定义是指通过装载在车辆上的无线射频等识别技术,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的属性信息和静态、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有效监管并提供综合服务。而随着汽车制造与物联网和互联网的不断融合,对车联网的理解也在不断深人,该定义已不能涵盖车联网的全部内容。如今的车联网是指利用车载电子传感装置,通过移动通讯技术、汽车导航系统、智能终端设备与信息网络平台,使车与人(Vehicle to Pedestrian,V2P)、车与车(Vehicle toVehicle,V2V)、车与路(Vehicle to Roadside,V2R)以及车与基础设施之间((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1)实时联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从而对车、人、物、路、位置等进行有效智能监控、调度、管理的网络系统。一般认为车联网概念包含Telematics(车载信息通信系统及服务)、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和汽车电子(autoelectronics)三大板块业务。其中Telematics通常在国外指与“车人”相关的部分,也就是“狭义”的车联网。
Telematics是“车联网”中核心的部分,它能为广大中国车主提供最便利的汽车移动互联服务。
一、Telematics业务的兴起
传统制造业之一的汽车行业,在近十年也感受到了物联网之风,作为物联网的分支之一,1996年,通用公司第一次将车联网付诸实施,其首先将On-star(安吉星)系统内建于Cadillac(凯迪拉克)车内,中央信息服务中心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提供车况介绍、远程车联诊断、失窃车辆报警及跟踪、紧急救援等基本服务,出于安全考虑,On-star选择了语音服务方式,即将文字信息转换成语音内容为驾驶员提供服务,其语音服务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并取得了全球干万用户的认可。此后,触觉敏锐的丰田、宝马、戴姆勒克莱斯勒等汽车大佬纷纷加入车联网研究与建设当中,一方面希望借助车联网技术保证自家产品的科技先进性与竞争力,另一方面寄希望于借车联网延长汽车行业产业链,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Telematics几种常见运营模式
Telematics是一个跨多学科、多行业、触及多方利益的领域,各方在这个领域都有强烈利益诉求,可谓“兵家”必争之地。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主要的运营模式有以下三种。
1.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运营模式
Telematics的核心技术是通道技术,即信息传递技术,作为网络通道的控制者,电信运营商在Telematics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从成本角度看,Telematics服务的一次性建设成本较高,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使用者的逐步积累,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运营成本将远超建设成本。运营成本中,有较大部份的费用是由呼叫中心语音座席服务费用及通讯/数据流量费用产生,约可占到运营成本的60%以上,任何一家电信运营商都会对外提供两种最为基本的服务,即通讯/数据服务以及呼叫中心座席服务,对于这两块,无论在成本、技术成熟度、客户服务质量等各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由移动运营商来完成TSP(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的角色,具有最为低廉的成本。
(2)从内容角度,尤其在中国,电信运营商可以对CID/SP(content provider/service provider)各路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作为“通道”的管理者,电信运营商经过多年的积累,有着众多内容提供商以及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而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更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用低廉的价格获得更好的CP/SP。
当然电信运营商在担任TSP这一角色时也有其劣势,比如由于汽车领域的专业性,电信运营商缺乏对上游整车OEM更加有针对性的产品解决方案,比如对下游直接回收、分析客户端产品体验的能力等,同时,当电信运营商发挥其资源整合优势,打开了更多服务渠道、对接了更多合作商时,会增加整个TSP产业链的复杂度,沟通效率将降低。
电信运营商来担任TSP的运营模式,优势是明显的,但是也有不得不攻克的顽石,如何更好地与上下游合作,提高合作效率,将是一个难解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