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熟悉汽车的结构与原理。汽车是由多个零部件组成的复杂的人造系统。判断汽车故障,首先应该熟悉该型汽车的构造与工作原理,然后结合所出现的故障现象进行检查分析,才能迅速准确地判明故障。
例如,只有了解燃料供给系统构造,当油泵无油时,才能很快分段查出油路堵塞、漏气或损坏的部位。因此,要想迅速、准确地判断故障,就必须在学习汽车构造和工作原理方面下一番功夫。所以说,汽车修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行动的指南。只有这样,判断故障时才能得心应手,不走或少走弯路,否则即使懂得一了故障判断的方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2)了解设计制造的影响。汽车制造厂在某一时间,由于设计制造方面还有某些问题未能解决,造成汽车的某种先天性缺陷,以致在某一时期某一部件损坏的数量较多。如某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曾有过机油泵传动轴的插口处强度不够,在运转过程中容易断脱。了解这一情况后,若遇到发动机动力下降,机油压力低,就可以首先对机油泵传动轴进行检查。了解设计制造的影响在判断故障时就可以取得成功的效果。
(3)考虑汽车配件质量的影响。汽车配件的生产厂家众多,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甚至相差悬殊。一般来说,原厂产品质量较其他配件厂的产品质量要好。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节温器,采取一些措施后,寿命可达50万km,而有些配件厂的产品只能使用几百公里。其原因往往是节温器主阀门不能打开,使冷却水不能实现大循环所致。装用这类产品,在行车途中如遇发动机温度突然升高,动力明显下降,有突爆声,水温表指示达100℃,但用手摸散热器加水口却感觉水温不高,应首先考虑节温器的故障。
(4)明确汽车燃油、润滑油品质的影响。选择适当的燃料、润滑油是汽车正常行驶的先决条件。使用规格不符合要求的燃油、润滑油,也是引起故障的重要原因。如使用低于规定牌号的汽油,将引起汽油机恶劣的燃烧工况—爆燃,动力下降,油耗L升,机件受损,排放超标等。再如使用双曲线齿轮油的减速器,若加入普通齿轮油,双曲线齿轮的寿命将由原来的几十万公里缩短为几百公里。
(5)顾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判断故障时要照顾到环境条件(主要是指道路、气候条件)的影响。如汽车在灰尘较大的环境下行驶,空气滤清器就易堵塞;在雾天或高温天气条件下行车,空滤器同样会被堵塞。如遇行驶中发动机动力下降,油耗增大,排气冒烟,就要重点考虑空气滤清器是否被堵塞,使空气供给减少,造成混合气过浓所致,此时若取下空滤器症状消失,即证实此故障。又如汽车在高温天气(或海拔高度较高的山区、高原)条件下行驶,易发生油路堵塞故障,这时就首先应考虑是否发生“气阻”,若停车采取一定冷却措施(尤其是冷却汽油泵)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则说明判断正确。
(6)重视人为因素的影响。汽车在使用、保养、修理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或疏忽大意,很可能给有关机件的使用带来不良后果,造成人为故障。如驾驶人拆下放气螺钉没拧紧、装复后发动机不能发动,该驾驶人寻找故障花了很长时间,费了很多无效检查,最后查出是放气螺钉没拧紧。又如驾驶人用高压水洗车后,发动机不能起动,这种情况往往是把水溅到空滤器的有关部位造成进水所致。
(7)注意汽车故障的检查顺序。在查找故障时,若一时不能作出准确判断,要按照合理顺序检查。一般应遵循“由易到难,由外到内,尽量少拆”的原则。这个原则对指导我们正确判定故障,省时省力,不走或少走弯路有重要指导意义,并可避免盲目拆卸现象。例如某发动机两相邻气缸不正确工作,怀疑是气缸衬垫冲坏所致,盲目拆下缸盖后,发现气缸密封良好。将缸盖装复后试车时,才发现是两缸高压油管互相接错所致。
(8)掌握汽车故障的现象。汽车故障的判断是以故障的外部表现即故障现象为依据的。
故障的一般现象在前边已经讲过,主要表现在发动机动力下降,燃油、润滑油消耗量增加,容易熄火或不能发动,仪表指示异常,油、水、气、电严重渗漏,温度升高、气味、排烟及外观异常等等。判断故障时通过仪器或人的感觉来发现故障现象,掌握得越全面、越具体越好。如:发动机排气管冒白烟往往是由于气缸内有水,排气管冒蓝烟往往因为烧机油所致。这时再结合汽车构造原理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结果会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