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汽车技术 > 汽车使用
车主开车的二十五个误区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2015-07-22 14:08:45



    24.座椅不用调整
    在交通事故所引发的人身伤害中有七成属于颈椎受伤,然而这类伤害是可以大幅度减轻的。汽车座椅上所配置的头枕对头颈部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追尾撞击事故是造成颈椎伤害的元凶,这种撞击通常发生在市区内慢速行驶的车辆之间。当一辆汽车遭到行驶在后面的另一辆车撞击时,人体上半身的激烈运动会对相对脆弱的颈部造成严重伤害,并引起颈椎功能混乱,产生剧烈的颈部和头部疼痛,而且往往成为慢性疾病。颈椎伤害不易发现和确诊,却给人们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
    座椅前后位置调整的原则是“就后不就前”。它的意思是在保证驾驶人员能把油门、刹车和离合器踏板踩到底的前提下,座椅位置应尽量靠后。新手开车有一个通病:座椅调得特别靠前,有人甚至快把胸口贴到了方向盘上。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尽量看清车头附近的情况。其实无论座椅靠前靠后都能看清车头,而座椅太靠前最大的危险是撞车时极易被方向盘撞伤,另外,现在大部分车方向盘上都有气囊,如果坐得离方向盘太近,气囊弹出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造成的伤害可能比撞车还厉害!
    经长期实践研究,把头枕调整到适合驾驶的位置,可减轻33%的短期颈椎伤害,54%的长期(一年以上)伤害。在女性受害人员中,这个比例可分别提高到50%和75%。没有颈椎保护装置的车辆,被追尾冲撞时对乘员的伤害显而易见。
    正确的座椅调整方法如下。
    (1)上下调整。让头部离车顶部至少还有一个拳头的距离,座椅调得太高,车辆颠簸时头部易触到车顶,影响行车。

    (2)前后调整。当脚向下踩住制动踏板至最深处时,腿部仍要有一定弯曲,这时的座椅前后位置比较合适。

    (3)腰部支撑调整。老司机和新手往往走两个极端:很多开车年头较多的人喜欢半躺的姿势,而新手则喜欢把靠背调成近乎垂直的角度。哪种姿势好呢?都不好!正确的座椅靠背角度应该是:先将座椅靠背的后倾角调整到110°左右。当身体抵住座椅靠背,双臂自然弯曲,双手正好能握住方向盘的上缘。让座椅支撑住腰,向后靠时,不要让腰部悬空。有科学实验表明,这个角度最符合人体工程学,身体不易疲劳。


    (4)头枕调整。这个小东西平时不声不响地立在你身后,除了休息的时候靠一下好像没有其他的用处。但可千万不要小瞧它,在发生追尾碰撞时它能显著减轻颈椎的伤害。头枕放在什么位置好呢?头枕的最佳位置是头枕的中心线恰好与眼眉在一条线上。

    (5)安全带调整。安全带要放在肩月甲骨位置,不要太靠近脖子,男士开车时,记住一定要把领带放在安全带的外面。

    (6)方向盘的使用。背部紧靠座椅,当胳膊伸直搭在方向盘上时,手腕部恰好落在方向盘上,这就是方向盘的最佳距离。通过方向盘轮辐间的空隙恰好可以看到仪表台的公里、时速、油耗等的显示。

    转方向盘时,如果把方向盘看作一个时钟的表面,那么手部初始位置就是右手放在3点位置,左手放在9点位置。拇指自然搭在方向盘轮辐上。有些人喜欢拇指向里扣住方向盘,以为可以更好地控制住方向盘,其实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一则打方向盘不灵活,二则当路况较差汽车发生抖动时,容易损伤拇指。一点点转动方向盘不是良好的驾驶习惯,不容易掌握车身转向的角度。

    (7)后视镜调整。对外后视镜来说,天空与地面交接的水平线恰好在外后视镜上部三分之一处,也就是在外后视镜里可以看到三分之二的地面、三分之一的天空,这是上下调节的最好位置。当左右调节时,让车身也出现在外后视镜的视线范围内,但不要太多,只要能掌握车身附近的状况就行。

        对内后视镜来说,最好是当后面有车时,可以让整辆车出现在内后视镜里,当不能全部顾及时,原则是就下不就上,最重要的是掌握地面状况。还要提醒一点,不要在车辆后窗附近放置大件物品,以免影响内后视镜的观后效果。

    25.只要自己舒服,驾驶姿势没什么要求
    好的驾驶姿势就是能够方便操作各种装置,并且使身体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不好的姿势会使操作转向盘和踩踏板困难,影响安全。
    正确的驾驶姿势如下。
    (1)正对方向盘。

    (2)坐到座位上,伸直腰,后背正好轻贴在靠背上。

    (3)肘部微弯。

    (4)膝盖微弯,能够轻松自如的踩踏踏板。
 

上一页  [1] [2] [3] 

关键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4,898.438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