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测距法
1.测量的意义与重要性
在熟悉车身结构、了解碰撞时力的传递线路以及车身损伤变形倾向的基础上,根据钣金件之间的间隙是否均匀、车门开关时的感觉、油漆层开裂程度等感观印象,便可大致确定车辆的受损范围。而车辆的损坏程度、变形方向等,则需要通过测量获取数据后才能确认。测距法(两维)和坐标测量法(三维)是获取车身变形点数据的两种主要方法。
无论承载式车身还是非承载式车身,测量都是修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特别是现代轿车大多采用承载式车身结构,悬架系统、发动机总成、变速器等都直接或间接安装在车身上,如果损伤没有修理到位,将影响到车辆的安全性、平顺性、舒适性等。所以,精确测量在整个维修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影响车身修理质量的关键。
车身测量时,首先应该了解车身上有哪些比较重要的点,并且能够预知车身上的每个点在发生变形后,没有发现或修复不到位将会产生的后果及带来的危害。根据这些点带来的危害程度的不同,在测量时才可以分清主次,做到有的放矢。通常,前后桥的固定点、减震支座固定点,直接关系到车轮的定位参数及轴距长短,跑偏、转向发沉、轮胎非正常磨损等一系列故障,往往就是上述这些点没有恢复到原有位置所导致。发动机、变速箱固定点变形,将造成车辆行驶时车身共振、发动机机抓垫过早损坏、半轴脱开或过早损坏等故障。而转向机固定点的变形,将导致转向失灵、转向角偏差、连杆球头及齿轮齿条过度磨损等故障。以上提到的这些点在测量时应该重点关注,只有这些点修复到位,才能满足车辆正常行驶的基本要求。而前桥前部的点、后桥后部的点,通常只关系到车身外部覆盖件的装配情况,并不会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要求。当然,应力区的变形将影响到车辆的安全性。
车身测量往往贯穿车身修理作业的全过程,一般可分为作业前、作业中和竣工后三个阶段。作业前的检测,需要确认车身损伤范围、变形方向及损伤程度,以便制定修理方案。修理过程中的检测,有助于对修复质量进行实时控制,避免反复拉伸或矫正过度。竣工后的检测,则可为验收和质量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