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汽车是现代社会文明的象征,但维修保养不当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对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那么,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汽车维修人才,就成了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就有关汽修专业的教学,结合自己多年的汽车教学经验,提出一些见解供大家参考。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汽车是现代社会文明的象征,但维修保养不当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保持汽车良好的技术状况,不仅关系行车的安全、经济和环保,同时也影响汽车的使用寿命。因此,这就给中职学校的教师提出了高难度的挑战,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批批高质量的汽车维修人才。
1 实践和教学的统一
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学,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是因为汽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学生具备一定的兴趣和一定的生活常识,难是因为汽车的理论和实践必须相联系,它不像一般的课程,要么理论,要么实践,对于汽车专业来说,两者必须统一。而且汽车专业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必须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1.1安全教育是根本
安全是教育之本,离开了安全,何谈教育教学?每次实训课之前,一定要集合学生,交代他们注意安全,实训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安全隐患需要特别注意。比如在实训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嬉戏打闹,导致汽车零部件掉落,引发不必要的事故等。再比如拆卸车轮时,需要用到千斤顶,千斤顶顶起车身的位置必须要到位,否则会造成千斤顶歪斜,引发车辆往下掉,砸伤学生。这些最好提前跟学生打好预防针,让学生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时刻牢记安全第一。
1.2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规范操作,尤其是工具的规范使用和规范的拆装步骤
汽车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如果以叙述基本结构和原理为主,显得太苍白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淘汰基本上已经不再应用的陈旧结构、技术和工艺,增加正在普遍应用或即将普遍应用的新结构、新技术和新工艺,注重所述内容的实用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练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这就需要学生对知识点的反复练习,加强动手能力。
汽车实训工具种类繁多,包括发动机拆装工具,风动扳手,空调检测工具,制冷剂加注工具等,每一种工具都有它自己固定的使用方法,如果操作不当,就没办法达到原有的效果,轻则损伤工具,重则伤人。比如力矩扳手,在使用时必须先设定好扭力值,然后再对相应的螺母进行紧固。有些学生在没有看清或没有设定好扭力值的情况下,直接紧固螺母,造成螺母紧固力矩过大,有的甚至会造成滑丝,使部件被损坏;再比如在给空调加注制冷剂时,会用到空调压力表。正常连接压力表高低压时,需要戴护目镜,以避免喷出制冷剂对眼睛造成的伤害。有些同学认为戴护目镜比较繁琐,就直接连接操作,在不熟练的情况下,导致制冷剂喷出,伤到眼睛。
学会了工具的规范使用后,接下来就需要规范的拆装步骤。比如在拆卸发动机气缸盖时,应当成对角线的顺序拆卸各个螺栓,从而保证螺栓应力的平均释放。有些学生在拆卸时,没有按照对角线的顺序拆卸,而是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拆卸,结果造成气缸盖翘曲变形。
因此在实训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工具的操作要求,规范使用,严格按照拆装步骤,顺序执行。这也是就业的基础,现代企业不单单看学生的成绩,更多是看学生能否按照规范的流程制造出符合标准的产品。
1.3理论基础是保证
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没有了解一定的专业词汇,在实践教学讲解中会听不懂,这样就没办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因此,理论知识和专业名词的了解是第一步。比如发动机上下止点、发动机排量、发动机空燃比或者麦弗逊式悬架等等,如果没有经过课堂的理论教学和消化很难马上理解这些专业名词。同时,在实践中也要不断的渗透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只知道这样去操作,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的教学只能维持短暂的效果,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