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文章:汽车智能电源分配模块PCBA应变监测与管理策略
·下一文章:奥迪A8L轿车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过高
4 改进方案
根据前述分析,对该座椅的优化方向为减小头后间隙和头枕高度,提早头枕接触时刻和增高头枕接触位置。据此制定优化方案如下。
1)靠背骨架增高座椅调角器以下部分不变,靠背骨架增高50 mm,靠背发泡也随之增高。
2)靠背发泡及头枕发泡优化优化座椅靠背发泡形状,靠背发泡腰托处内收24 mm,头枕发泡形状重新设计,头枕更前倾。座椅优化前后对比如图7所示。
经过上述优化后,对座椅进行静态测量,头后间隙由原来的114 mm降低为67 mm,头枕高度由47 mm降低为0 mm。重新进行动态试验,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最终得分3.02分,达到预期整改效果,座椅优化成功。
5 总结
通过对某SUV座椅数据的分析及优化过程的阐述,得出如下结论。
1)头后间隙和头枕高度是座椅静态测量的2个重要参数,直接影响头枕接触时刻和头枕支撑位置。
2)头后间隙越小越有利于头枕接触时刻提前,头枕高度越小越有利于头枕支撑位置靠上,均有利于降低颈部伤害值,提高鞭打得分。
3)座椅靠背发泡及头枕发泡会影响头后间隙及头枕高度。本文中座椅的优化思路和方案为后续座椅设计和改进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