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新宝来驻车辅助系统
(1)驻车辅助系统
驻车辅助系统也即倒车雷达。倒车雷达,也叫泊车辅助装置,它能以声音或更为直观的显示告知司机车辆周围是否有障碍物,解除了司机泊车或起动车时,车辆前、后、左、右探视所引起的困扰,帮助司机扫除视野死角和视线模糊的缺陷,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其主要作用是:倒车时,利用超声波原理,由装置在车尾保险杠上的探头发送超声波撞击障碍物后反射此声波,计算出车体与障碍物间的实际距离,然后提示司机,使停车或倒车更容易、更安全,因此,安装倒车雷达对于安全驾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图2-148所示。
(2)起动和关闭驻车距离报警系统
点火开关处于打开状态下挂入倒车挡,驻车距离报警系统即起动,此时,系统将发出一声声响信号。如果没有声响信号,则表明驻车报警系统未开启。
驻车报警系统开启后,如果汽车后部接近障碍物,系统将发出间断的报警声响信号,汽车后部与障碍物越近,报警声越短促。如果汽车后部与障碍物极其接近,系统将发出连续报警信号提醒驾驶员,若汽车后部仍然接近障碍物,则系统将不能再探测到障碍物,如图2-149所示。
关闭驻车距离报警系统—将换挡杆(手动变速箱)或变速杆(自动变速箱)移出倒车挡,驻车距离报警系统即被关闭。
驻车辅助系统电路原理图如图2-150所示。
驻车辅助系统控制单元J446的电源电路:点火开关15→SCS SA→J446的插头T16b的1号脚。接地电路:J446的TI 6b插头的8号脚→接地。信号输入电路:开关信号输入点火开关15→SC4 10A→倒车灯开关F4→J446的T16b插头6号脚。执行器电路:J446的T16b插头的2、10号脚与驻车辅助报警蜂鸣器H15连接(当控制单元有电源,接地,并接收到倒车开关的信号,一旦传感器检测到有障碍时就会控制蜂鸣器报警),如图2-151~图2-153所示。
驻车辅助传感器用于检测汽车后部有无障碍物以及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并将此信号传给倒车辅助控制单元。传感器G203、G204、G205、G206的1号脚为控制单元给传感器的电源,3号脚为接地,2号脚为信号输入给控制单元,如图2-154~图2-156所示。
(3)驻车辅助系统故障判断及处理
倒车辅助系统本身没有通过K线或者CAN线通过网关与诊断插头连接,所以不能够通过诊断电脑去读取驻车辅助系统的相关数据和故障,它是通过自身的程序驱动报警喇叭H15来完成故障自诊断的,在驻车辅助系统电源接地正常的条件下,如车后无障碍物:
挂入倒车挡后,系统未发出一声声响信号,说明系统未工作,可能原因是倒车开关信号没有给倒车辅助系统控制单元或倒车辅助控制单元本身有故障或者报警喇叭出现故障。
挂入倒车挡后,系统发出一声声响信号后,又发出“哗”的鸣响信号,说明传感器出现故障。
左传感器有故障:挂入倒车挡后,喇叭常响3s后再响一声“哗”。
左中传感器有故障:挂入倒车挡后,喇叭常响3s后再响两声“哗”。
右中传感器有故障:挂入倒车挡后,喇叭常响3s后再响三声“哗”。
右传感器有故障:挂入倒车挡后,喇叭常响3s后再响四声“哗”。当有两个或者三个传感器同时有故障时,报警顺序按从左到右叠加,例如左传感器和右中传感器同时出现故障时,挂入倒车挡后,喇叭常响3s后再响一声“哗”,再常响3s后再响三声“哗”;如果四个传感器都损坏的情况下就直接响五声长“哗”,每个持续1.1s。如果系统电压过高或者过低,喇叭以3kHz的频率报警,报警声为“哗哗哗”,持续3s。
5.CAN和LAN系统电路图识读
(1)CAN的发展概况
现代社会对汽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包括极高的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乘坐的舒适性;驾驶与使用的便捷和人性化;尤其是低排放和低油耗的要求等。
在汽车设计中运用微处理器及其电控技术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最好方法,而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目前这些系统有:ABS(防抱死系统)、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MS(发动机管理系统)、多功能数字化学仪表、主动悬架、导航系统、电子防盗系统、自动空调和自动CD机等。
这些系统由多个电控单元相互连接而成,可分为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同时各个系统之间也互相连接,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数据交换。这样就需要使用大量的线束和插接器来实现互连,进行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
由于线束和插接器的数量不断增加,整车电子系统的复杂程度愈来愈高,其可靠性将难以保证,故障率会提高,维修更加困难。
为了满足汽车内部信息交换量急剧增加的要求,有必要使用一种实现多路传输方式的车载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系统采用串行总线结构,通过总线信道共享,减少线束的数量。
车载网络除了要求采用总线拓扑结构方式,必须具有极好的抗干扰能力,极强的差错检测和处理能力,满足信息传输实时性要求,同时具备故障的诊断和处理能力等。另外考虑到成本因素,要求其控制接口结构简单,易于配置。
为此德国BOSCH公司开发了一种设计先进的解决方案—CAN数据总线,提供一种特殊的局域网来使汽车的控制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
(2)CAN数据总线
CAN是控制单元区域网络(Conrtoller Area Network)的缩写,意思是控制单元通过网络交换数据。
CAN数据总线可以比作公共汽车,公共汽车可以运输大量乘客,CAN数据总线包含大量的数据信息,如图2-157所示。
(3) CAN数据总线的组成与结构
CAN数据总线由一个控制器、一个收发器、两个数据传输终端以及两条数据传输线组成。除了数据传输线,其他元件都置于控制单元内部。控制单元功能不变,如图2-158所示。
1.CAN控制器
CAN控制是接收控制单元中的微电脑传来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其传往CAN收发器。同样,CAN控制器也接收由CAN收发器传来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其传往控制单元中的微电脑。
2.CAN收发器
它将CAN控制器传来的数据转化为电信号将其送入数据传输线。它也为CAN控制器接收和转发数据。
3.数据传输终端
它是一个电阻器。它防止数据在线端被反射,以回声的形式返回,这会影响数据的传输。
4.数据传输线
它是双向的,对数据进行传输。两条线分别被称为CAN高线和CAN低线。数据传输线为了防止外界电磁波的干扰和向外辐射,CAN总线采用两条线缠绕在一起,如图2-159所示。
这两条线的电位相反,如果一条是5V,另一条就是0V,始终保持电压总和为一常数。通过这种办法,CAN数据总线得到了保护而免受电磁场干扰,同时CAN数据总线向外辐射也保持中性,即无辐射,如图2-160所示。
LINbus是内部网络的缩写,所谓汽车中的内部网络是指所有的控制单元都在一个总成内,如J519,并且有主控制器和子控制器之分。整个总成内(主控制器和子控制器、子控制器和子控制器)信息都是由LINbus相连,然后由主控制器通过CANbus与外界相连,LINbus是CANbus的子网,它只有一根数据线,线截面积为0.35m耐,并且没有屏蔽措施。LINbus系统规定一个主控制单元最多可以连接16个子控制单元。
新宝来车上对玻璃升降控制控制单元与车身电脑采用LIN线传输信息,如图2-61所示。
(4)新宝来总线电路图(如图2-162所示)
6.空调系统电路图识读
(1)汽车空调
汽车空调是对汽车车厢内的空气进行温度、湿度和清洁度的调节,如图2-163所示。
(2)自动空调系统控制面板(如图2-164所示)
(3)空调系统工作条件
发动机运转并且打开鼓风机时空调系统才能工作。用温度旋钮开关⑥可调节车内温度。按压相应按钮可打开或关闭某项功能。某项功能被打开时相应开关内的指示灯即点亮,再次按压相应按钮,相应功能被关闭,如图2-165所示。
显示屏:①-车内温度显示值;②-空气内循环模式指示符号;③-气流分配模式指示符号(自动调节出风模式,脚部空间出风模式,乘员上身出风模式,乘员上身和脚部空间出风模式)。
控制按钮:④-风窗除霜/除雾开关:该按妞用于启动前风窗除霜/除雾功能。启动该功能后,自车外吸入的空气直接吹向前风窗。一旦启动前风窗除霜/除雾功能,处于打开状态的空气内循环模式立即被关闭,温度高于3℃时空调系统自动启动并且鼓风机转速提高1档,迅速吹车中空气。⑤-后风窗加热开关:发动机运转时按压该按妞,后风窗加热功能方起作用,约工作10min后加热器自动关闭。如加热期间再按一次该按钮,可提前关闭后风窗加热功能。⑥-温度调节旋钮。⑦-鼓风机转速调节旋钮。⑧-空气内循环模式按钮。⑨-AUTO(自动运转式)按钮:用该按钮可使系统自动调节车内温度、鼓风机转速及空气分配。(M-AC按妞开关:该按钮用于打开制冷系统。打开制冷系统后按钮内的指示灯随即点亮。⑩-空调分配模式选择旋粗:默认状态下为系统根据外界条件(如温度、日照等)自动调节出风方向。左旋旋钮变为脚部空间出风模式,右旋旋钮变为乘员上身出风模式,左旋或右旋两次旋妞变为乘员上身和脚部空间出风模式,如图2-166所示。
▲卸荷继电器
J59为卸荷继电器,其控制电路为点火开关75-J59 3脚-J59线圈-J59 4脚-接地(即点火开关处于ON时。线圈通电产生吸力,J59触点闭合。此J59的主电路为:蓄电池-SA4 40A-J59 1脚-J59触点-J59 2脚-地址码26。
备注:因为在启动时起动机需要很大的电流,所以需要却荷继电器去控制一部分用电设备在起动时不工作。
地址码33、37为其他电路在此处接地,如图2-167~图2-169所示。
J317为主继电器,其中控制电路:地址码21为来自蓄电池正极-SC3 110A-J317 4脚-继电器线圈-J317 3脚-发动机电脑J220 T80/9(由发动机电脑控制接地)。主继电器线圈工作。触点闭合,主电路电流方向:蓄电池正极-SC3 110A-J317 1脚-继电器触点-J317 2脚分:·SC27 10A-为空调继电器J32的2/30端子供电;·SC21 5A-为空调继电器J32的4/86端子供电。
空调继电器J32的控制电路电流:J32 4/86端子为来自主继电器的电源-J32线圈-J32 6/85端子-J220,T80/58(由发动机电脑控制接地,当发动机电脑接收到传感器和开关的信号后,控制58脚接地),线圈产生吸力,继电器触点闭合,因此主电路电流从来自主继电器的电源-J322脚-继电器触点-J32 8脚-空调电磁离合器N25-接地(空调电磁离合器工作),如图2-170所示。
(4)压力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把空调系统压力转化成电信号输送给空调控制单元,确定压缩机的工作状态。压力传感器G65为三线式:3脚为电源;1脚为接地;2脚为信号,传给发动机电脑。
空调电脑J255的电源接地分别有:地址码28为来自卸荷继电器86端子的电源,保险丝SA3 110A-SC 13 5A的常电,地址码18为来自点火开关15的电源。J255T20/17也为接地。
日照光电传感器G107用于检测阳光的强度来控制混合门和鼓风机,日光传感器T4g/3脚与J255的T20/1相连作为信号输入,T4g/2与J255的T20/17相连,为接地端,J255 T20/17脚为传感器的公共接地,如图2-171、2-172所示。
空调控制单元J255的T20/5、T20/6与车身控制单元J519的T73a/20、T73a/21脚通过CAN线相连完成信息传输。
K114新鲜空气和循环空气运行指示灯受新鲜空气和空气内循环风门开关控制。
空调控制单元J255的T20/4脚为空调请求信号,当打开空调AC开关后,会给发动机请求信号去控制压缩机工作,发动机接收到此信号,并根据压力开关信号、发动机水温信号、发动机负荷信号以及空调控制单元 J255通过CAN线给发动机电脑的外界温度等信号,在信号都正常的情况下,才控制空调继电器工作,从而使压缩机工作,如图2-173所示。
G56仪表板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车内温度,并与目标温度和室外温度比较从而去控制鼓风机和混合门等。
G267位于空调控制面板上,驾驶员通过调节温度旋钮去设定目标温度。旋钮转动的同时会使G267的电阻发生改变,所以温度旋钮上所对应的温度值都有一个相对应的电阻值,空调控制单元根据接收到的电阻变化就能判断驾驶员想输入的目标温度值。
V85执行器受空调控制单元控制,空调控制单元J255根据模式开关的信号来控制V85电机工作,通过电机转动从而改变风门的位置。
G114和V85为一体,电机转动会带动G114电位计的改变从而确定风门的实际位置,并将此信号反馈给空调控制单元J255。
V70电机的T6m/5与J255的T 16f/6连接,T6m/6与J255的T 16f/5连接,G112的T6m/ 1是J255提供的5V电源,T6m/3为接地,T6m/2为信号输入给J255的T16e/5,如图2-174所示。
L75数字式显示器照明灯和L76按钮照明灯,当打开小灯开关时,车身电脑将此信号传给空调控制单元J255、J255接收到此信号后去控制L75、L76点亮。
E50为除霜运行开关,按下此开关,会调节风门电机将风吹到前挡风玻璃上来完成除霜,同时可加热挡风玻璃指示灯K122会点亮,如图2-175所示。
G89新鲜空气进气通道温度传感器位于空调格后方,用于检测进气温度值,其中T2bm/2为接地,T2bm/ 1与J255的Tl6e/10连接,将信号输入空调控制单元。通过与图标温度和室内温度进行比较从而控制鼓风机转速和风门位置。
G261左侧脚部出风口温度传感器与进气道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相同。
G263蒸发器出风口温度传感器位于蒸发箱出风口处,用于检测蒸发箱温度,从而控制空调压缩机,防止蒸发箱结冰。
E230为可加热后窗玻璃按钮,按下开关给J255一个信号,J255控制可加热后窗玻璃指示灯K10点亮,同时将信号通过CAN线传输给车身电脑J519、J519再给后窗玻璃加热电阻供电。
E30为空调开关,K84为空调开关指示灯,如图2-176所示。
车外温度传感器G17用于检测室外温度,一般位于保险杠内,也是一个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温度越高其电阻值越低,温度越低其电阻值越高。其T2g/2与仪表控制单元J285的T32/9相连接输入信号给仪表电脑,其T2g/1为接地端。该传感器信号给仪表电脑用于仪表电脑显示屏显示室外温度值。同时该信号还通过CAN线给车身电脑,再给空调电脑J255,当空调进气温度传感器损坏后可以用此传感器信号代替。
地址码27为来自卸荷继电器86端子的电源,为鼓风机电机供电,也给J255的T16f/14供电。
鼓风机控制单元J126为三脚,T3p/1接J255的T16f/16,为控制线,T3p/3为接地,T3p/2与鼓风机电机V2的T2bl/2相连。K8鼓风机指示灯受E9控制,如图2-177所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