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用户清晨起动发动机时,发动机 4 缸的一个进气门因强度不足,折成 3 段,其中头部旋转 90°镶嵌在气门座孔内;中间断掉的约 10mm 一截被活塞顶入进气道内,然后在进气气流推动及进气道反弹作用下进入了 3 缸。由于这段气门杆的存在,明显增大了发动机的起动阻力,加上此时 4 缸已经不能工作、火花塞老化、环境温度很低,导致发动机不能起动。此时用户频繁起动发动机,致使起动机烧损。当故障车到达服务站之后,服务站更换了新的起动机和火花塞,加上环境温度的改善,使得发动机得以起动。但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升高,3 缸燃烧室内的那小段气门杆受到反复捣压,冲击力越来越大,最后致使活塞粉碎、气缸体开裂。
该车发动机的损坏过程有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用户在自家起动车辆时形成的,此时气门杆折断、气缸盖、3 缸活塞、起动机等部件损坏,但此时发动机尚可修复。第二阶段是车辆在服务站维修过程形成的。此时,发动机工作时强大的冲力导致缸体破裂、曲轴损伤,发动机报废。
故障教训
从这则故障中,汽车维修企业、维修技术人员都应该得到深刻的教训:在诊断车辆故障时,要考虑是否存在引起表面故障的深层次原因。拿这起故障来说,任何试运转,都可能造成严重的破坏;拆解发动机的工作量又过大,很不经济。服务站应该考虑配备“内窥镜”之类的诊断设备,或者考虑购买相应的责任保险。
与得出结论相比,其分析的思路和方法或许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认真收集各种痕迹、状态和物件证据十分重要。在这起故障中,如果不找到最重要的物证———那段柱状异物,真相将无法得知。其次,还需要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在这里,第 3缸与第 4 缸发生的变化不是孤立的,它们或者由共同的原因造成,或者存在因果关系。于是,最后通过柱状异物来源于气门杆的发现,才得出了合乎逻辑、令人信服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