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购车时通常会考虑汽车的品牌、性能和外观等因素,往往会忽略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实际上,在车内狭小的空间里却隐藏着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昨天,据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副所长徐林透露,车内有害物质的数量有200多种,高于室内有害物质数十倍。
随着由国家环保部和质检总局联合出台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于3月1日正式实施。这个涉及“车内环境污染”的话题再次引起公众高度关注:《指南》出台后,能否改变目前的现状?
消费者:“坐新车里时间长了头昏”
市民陈先生去年下半年买了辆新车,本来挺高兴的一件事,可开着开着就出问题了。“新车子里老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刺鼻气味,开车时间长了,闻了老感觉头昏。”陈先生说,后来在4S店汽车销售人员的建议下,他一直坚持开窗驾车至今,气味才降了一些。
“早就该出台这种标准了。坐汽车时间长了头昏,我怀疑跟甲醛有关,但就是不清楚究竟它的浓度会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陈先生认为,他每天都要开车工作,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汽车在出厂前就应该让相关部门严格把关,保证车内的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经销商:“新车有气味是普遍现象”
市区某4S店工作人员周女士表示,目前他们既没有接到有关执行《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通知,也没有听说这项标准。对于新车内有气味的问题,她表示这属于“普遍现象”,销售多年并未接到消费者投诉反映这类问题,他们也没有办法降低车厢里的气味浓度。如果嫌气味太冲,可以经常将车窗打开通风。毕竟,作为汽车经销商,他们所能做的只能是这些,除非生产厂家有办法降低汽车配件材质里的气味,这才是关键。
律师:“毒气”超标造成损失可索赔
《指南》的发布,将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合法权益,但业内人士指出,以“GB/T”打头的标准均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并非强制性国家标准,这意味着汽车制造商没有被强制要求对车内空气进行出厂前检测。
不过,江苏兴时代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寿法认为,《指南》的出台意味着对乘用车内空气质量将有法律依据,这是完善某方面的国家标准、社会进步的体现。长期乘坐汽车的车主如果怀疑自己的健康问题与车内空气质量有关,可以将《指南》作为一项依据,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维权。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属于产品质量问题。”陈寿法表示,消费者购车后可以申请相关权威机构依据《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中的标准进行检测,如果发现车厢内的有害物质浓度超标,可以向生产厂商提出质量异议,造成损失的可以要求赔偿。消费者可以通过消费者保护协会调解或人民法院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新车气味为啥这么冲?
“评价指南”解读车内空气污染源
新实施的《指南》是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技术进步而制定的。
该标准主要适用于销售的新生产汽车,使用中的车辆也可参照使用。共确定了8种车内常见的毒害物质,分别是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并且,《指南》首次对这8种毒害物质浓度值作了设定,其中,苯≤0.11mg/立方米、甲苯≤1.10mg/立方米、二甲苯≤1.50mg/立方米、甲醛≤0.1mg/立方米、乙醛≤0.05mg/立方米。
记者注意到,根据“评价指南”的解读,目前车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稀释剂胶水油漆和涂料等;二是新车内的各种配件,比如坐椅材料、防撞填料仪表板等;三是汽车内的饰件材料,如塑料纤维纺织皮革橡胶等。这些物件所散发出来的有害物质,其中相当一部分有较强的致癌作用,对人体肝肾呼吸系统造血器官免疫功能等会造成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