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蓄电池的使用原则。普通型铅蓄电池在使用中, 应遵循以下原则: 在封存车辆时, 对已充放电的蓄电池, 夏季每隔 1个月, 冬季每隔两个月应检查、充电一次, 根据需要加注蒸馏水; 车辆使用中, 每周检查一次蓄电池; 车辆临时不用超过 2周时, 停用前后应给蓄电池充电, 停用时应取下端子; 在车辆使用中, 当电解液密度低于 11200 ( 20e) 或在其他场合下电解液密度低于 11220( 20e) 时, 应对蓄电池充电; 电解液液面应高出极板、隔板。夏季电解液容易损耗, 减少太多时应注意蓄电池是否已过充电。电解液不足时应加注蒸馏水, 不得加入稀硫酸; 端子应去锈并加涂防锈油。
2蓄电池的使用特点。车用蓄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属于低压直流电源, 它在汽车上与发电机并联, 并向用电设备供电。机动车辆大都使用铅蓄电池, 它具有电动势高、内阻小、放电电压平稳等优点, 比较适应汽车启动时短时间内大电流放电的需要。
蓄电池外壳多是用硬质橡胶制成, 一般由三格和六个单格电池串联而成。三格的蓄电池额定电压为 6V; 六格为 12V, 蓄电池容量是按正极极片数计算, 每片容量以 15A#h计, 如 13 片的蓄电池, 正极板 6片, 负极板比正极板多 1 片即 7 片, 容量为90( A#h) 。正负极板是用铅锑合金制成的板栅为骨架, 再涂上用铅粉、稀硫酸制成的铅膏, 经过干燥和氧化还原反应之后, 便成为极板上的活性物质, 正极板为二氧化铅, 暗棕色; 负极板为纯铅, 青灰色; 正极柱标有”+”或红漆, 呈深褐色; 负极标有 ”-”或绿色、淡灰色。
3电解液相对密度对放电电流和容量的影响。
在正常使用范围内、电解液相对密度对放电电流和容量的影响: 电解液相对密度越低、容量越大; 但也不能过低或过高, 否则均将导致容量下降。
蓄电池对电解液的质量要求较高, 规定要用纯净的硫酸和蒸馏水配制, 如果用工业硫酸 (内含有铁、铜等杂质 )和非蒸馏水配制, 则将带进杂质, 造成极板的早期损坏和容量的自行消失。若在紧急情况下, 实在找不到蒸馏水时, 可暂用雨水、雪水代替。
电解液密度的高低对蓄电池的性能和寿命有很大的影响。若采用较大的密度, 虽然电解液和极板间的化学作用增强, 电动势会随之升高, 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还可以避免电解液结冰。但当密度增大时,隔板将被硫酸加速腐蚀, 极板也易于硫化, 使蓄电池寿命缩短。据试验, 电解液密度采用 1129 比采用1125~ 1126时, 蓄电池寿命将缩短 40% 。
4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电解液密度。电解液密度究竟是高好还是低好, 需要对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冬季气温低, 电解液的黏度大, 不易渗入极板内部, 蓄电池的端电压和容量都将下降, 特别在强烈放电时表现尤为显著。在蓄电池放电较多的情况下, 电解液还有结冰的危险。因此在冬季或寒区,应该采用密度较高的电解液。相反, 在夏季或热区、则应采用密度较低的电解液, 防止隔板和极板的早期损坏。根据我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充足电的电解液密度可参考表 1选择。
5电解液液面高度。电解液液面应高出极板10~ 15mm。若低于极板, 则露出液面部分的极板,不能参加化学反应, 使蓄电池容量减小, 同时露出的部分还容易硫化。过高, 电解液又容易溅出, 积存在盖上, 使两极柱间构成通路而自行放电, 且易腐蚀极柱和接线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