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汽车技术 > 汽车技术
汽车电源系统常见故障诊断与检修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2019-02-09 08:54:26



    314.极板硫化
    (1)故障现象
    ①放电时,电压急剧下降,电池容量降低。
    ②蓄电池在充电时单格电压上升快,电解液温度迅速升高,但密度却增加得很慢。
    ③蓄电池在充电时过早产生气泡,甚至一开始就有气泡。
    (2)故障原因
    蓄电池长期充电不足或放电后长时间未充电,极板上会生成一层白色粗晶粒的硫酸铅,在正常充电时不能转化为二氧化铅和海绵状纯铅。这种现象称为“硫酸铅硬化”,简称“硫化”。这种粗而坚硬的硫酸铅晶体导电性差、体积大,会堵塞活性物质的孔隙,阻碍电解液的渗透和扩散,使蓄电池的内阻增加,启动时不能供给大的启动电流,以至于不能启动发动机。极板硫化的常见原因如下。
    ①蓄电池长期充电不足,或放完电后未及时充电,当温度变化时,硫酸铅发生再结晶。
    ②蓄电池经常过量放电或小电流深度放电,便在极板孔隙的细小孔隙内层生成硫酸铅,平时充电不易恢复。
    ③电解液液面过低,使极板上部与空气接触而强烈氧化(主要是负极板)。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由于电解液上下波动,与极板的氧化部分接触,也会生成大晶粒的硫酸铅硬层,使极板上部硫化。
    ④电解液不纯,不但促进了电池自行放电的进行,也是造成极板硫化的主要原因。电解液中有害的杂质吸附在硫酸铅的表面,将使硫酸铅的溶解变慢,限制了在充电时铅离子的阴极还原,使充电不能正常进行。
    (3)排除方法
    极板硫化的处理方法:轻度极板硫化的蓄电池,可用2-3A的小电流长时间充电,即过充电,或用全放、全充的充放电循环的方法使活性物质还原;硫化较重的蓄电池,可用去硫充电的方法消除硫化;对严重硫化的则应更换极板或报废。
    315.蓄电池补充电解液方法
    ①准备工作:用纯水和分析纯硫酸配置硫酸溶液电解液,500mL纯水,加入0. 5mL纯硫酸。准备标准的橡胶排气阀备用。工具有起子(螺钉旋具),吸管(可以用一次性针管代替),透明聚乙烯管,直径要适合吸管(针管)吸口,ABS胶。
    ②顺着排气孔撬开电池上方的盖板。一些电池的盖板是ABS胶粘接的,一些电池是搭扣连接的。注意撬开盖板的时候,不要损坏盖板。撬开盖板后可以看到6个排气阀的橡胶帽。
    ③打开橡胶帽,露出排气孔,通过排气孔可以看到电池内部。一些电池的排气阀是可以旋开的,一些电池的橡胶帽周围还有一些填充物,注意保管填充物。
    ④用滴管吸入配置好的电解液由排气孔注入电解液。电解液要恰好覆盖极板1mm。
    ⑤把注好电解液的电池用遮挡物覆盖排气孔,以防止灰尘落入排气孔,静置12.24h,以便电解液充分渗透。再次观察排气孔内部的电解液,应该有流动的电解液(游离酸),否则要补充电解液。
    ⑥在排气孔没有覆盖的条件下,进行16. 2V恒压限流充电。充电时最好把电池放在耐酸的容器内,防止溢出的电解液污染环境。在电池充电电流降到400~300mA,或者电压达到16. 2V 3h以上,认为电池初次充电充满。
    ⑦初次充电结束以后,检查电池极板表面是否还有电解液,如果没有电解液,应该补充电解液后,再次进行恒压限流充电;如果6个格里边还有电解液,用吸管吸出多余的电解液。
    ⑧采用14. 8V恒压限流充电,一直到充电电流下降至300mA。
    ⑨盖上排气阀以后,注意恢复填充物。盖上电池盖板,如果是胶接的,应该涂胶粘接。在电池盖板上压上重物,待胶完全凝固,再次进行4~8V恒压限流充电,一直到充电电流下降至300mA。
    ⑩再次测试电池容量,判断电池容量是否恢复。
    电池维修后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容量上升不大,或者没有达到标称容量的70%以上)如下。
    a.电池正极板软化,其显著表现是:在上述步骤⑦时,会发现吸出的多余电解液中有黑色杂质,如果黑色杂质比较多,就是正极板软化排出的,这样的电池基本上无法修好,只能够报废。
    b.电池硫化,可充电后对电池进行电子脉冲修复24h,再次测试。
    c.充电以后30min,测试电池电压,还低于12V,可能是电池内部断路,电池应该报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关键词:

  • 好的评价
      0%(0)
  • 差的评价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9,589.844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