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汽车技术 > 汽车保养
车内除味方法存误区 清新车内空气很讲究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2010-02-25 10:48:03

    远离车内除味三大误区。

    【慧聪汽车维修保养网】李先生想买一辆新车,在他看来,买车时只要车的外形流畅好看、性能不错就足够了,“新车有味道很正常,我之前的那辆车买回家之后,放了几个柚子皮在里面,那股怪味三天就没有了。”不过,李先生的妻子对沥青材质的阻尼片可能致癌的报道表示关注,“新车有怪味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怕新车的一些配件会致癌。”

    冯先生正打算换车,他很在乎车内的空气质量。冯先生看新车时首先关注车的外形和性能,然后会打开车门闻闻车内是否有异味。如果车内异味较大,冯先生就不会再进一步询问,只有异味较轻时,冯先生才会坐到车里感受车的舒适度并询问销售顾问车辆相关情况。冯先生说:“我买车后每天会接送上小学的儿子,小孩子对空气污染尤其敏感,我认为健康最重要,所以我很注意选择异味较轻的车型,我太太也特别叮嘱我这个问题。”

    张女士也正打算买车,她对车内空气质量也比较关注。张女士说:“新车存在异味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车内空气太差,既影响健康又影响心情,尤其对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不好,所以异味过重的车我不会考虑。我同样担心厂家或4S店在卖车前会用一些办法掩盖而不是除去车内的异味。”

    从调查来看,多数车主和消费者都比较关注车内的空气质量,但却不是很清楚异味的具体来源和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影响车内的空气质量呢?

    车内阻尼片放毒气低劣内饰暗含毒源

    根据霍洪君介绍,“汽车内饰犹如室内装修,除了阻尼片外,车内的仪表台板、地毯、门内装饰、顶棚、座椅总成、汽车线束等部件,都有可能释放有害气体。”塑料类零部件在发动机过热或阳光暴晒的情况下容易散发出甲醛,对司机的神经造成麻痹作用,容易引起头晕、胸闷,影响司机的情绪,从而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霍洪君也特别提到了消费者关注的阻尼片的问题,“阻尼片大多安装在汽车零部件的接口处,起减震降噪的作用。一般说来,车体外的阻尼片对车内空气并无多大影响,关键是车内的阻尼片,比如有的车型坐垫下面有阻尼片,如果该阻尼片正好是沥青材质,在发动机散热的情况下就极易分解释放有毒的多环芳烃气体。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就像公路刚铺完沥青之后,会有很大的一股刺激性味道,风吹日晒一段时间后就没味儿了。”

    谨慎购买车内装饰,低劣装饰暗含毒源。

    多数消费者买车以后都要进行车内装饰,有的车开了一段时间后也要重新进行装饰,还有的经销商也以买车送装饰为优惠条件,赠予消费者一些质量较差的地胶、坐套垫、靠垫等,劣质的内饰往往会用到粘胶剂和劣质橡胶。在一定条件下,这些车内的劣质装饰会散发出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有毒气体,造成车内的空气污染,让人不知不觉中毒,渐渐出现头痛、乏力等症状。严重的时候会出现皮炎、哮喘、免疫力低下,甚至是白细胞减少。

    车辆保养不常做,污染空气经常入。

    对于使用过一段时间的车来说,车内的空气质量很大程度上还与汽车本身的清洁保养有关系。车用空调蒸馏器就是一个很需要清洁保养的部件。如果车用空调蒸发器长时间不进行清洗护理,其内部就会附着大量污垢,所产生的胺、烟碱、细菌等有害物质弥漫在车内狭小的空间里,导致车内空气质量变差,甚至缺氧。同时,由于汽车空间窄小,新车密封性比较好,空气流通不畅,车内空气量本来就不多,再加上车内乘客间的交叉污染严重,汽车内有害气体超标比房屋室内有害气体超标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更大。

    玩具、吸烟等用车习惯,让车内污染水平直线升。

    车主和乘客的乘车习惯也是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乘车习惯有利于保持车内的清洁,不良的习惯会加剧车内空气的污染。例如,有的车主喜欢在车内摆放一些毛绒玩具、靠垫、香球等,如果是劣质商品就会增加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使得车内空气污染更为严重。如果司机或者乘客吸烟,不仅会大大增加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一氧化碳和尘埃之类的空气污染物水平,它所散发出的难闻气味可能会长期停留在车厢内。

    “忍忍就好”损害健康水果难除有害气体,养植物不靠谱暴晒更易自伤。

    记者走访4S店发现,大多数消费者虽然意识到新车异味会对健康产生一定危害,但只是简单地处理一下了事,甚至认为新车有味很正常,忍忍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在消费者自行处理的办法中存在三大误区。

    误区一:芳香水果、车载香水、空气清新剂除味法

    很多消费者发现,将柚子、菠萝、橘子、柠檬等水果放在新车里,过两三天之后车里异味真的小了很多,于是就认为水果除味是一个既环保又有效的好方法。其实不然,由于人的嗅觉对香味更加敏感,水果散发出的果香味,很容易就将有害气体的味道掩盖了。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有害气体的味道虽然被水果的香味掩盖,但有害成分依然存在,对我们身体的伤害丝毫没有减少。同理,车载香水和空气清新剂也只能对异味起到掩盖作用,倘若贪图便宜购买劣质香水,还可能对车内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误区二:植物除味法

    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但真的适合养在车内吗?夏天若将车辆停放在烈日下,车内温度可高达六七十摄氏度,而冬天则只有几度甚至零下,并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倘若将小型盆栽放在前风挡处,一旦车辆发生紧急制动或碰撞,这些植物将对驾驶员及乘客造成严重的伤害,尤其是仙人掌这类植物,虽然容易成活,但却是极大的安全隐患。在车内养植物虽不可行,但短时间的放置是可以的,若要放置植物务必注意固定牢固。

    误区三:暴晒除味法

    消费者黄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新车放在太阳下暴晒了两天之后再进行通风,味道减少了很多。其实暴晒不仅没用,甚至还会使塑料类装饰散发出更多甲醛,之所以车主认为没有味道了,是因为开车窗车门通风把味道暂时排走了。另一方面,无论是新车还是旧车,阳光的暴晒都会对汽车的车漆、内饰、塑料件等造成损伤。夏天即将到来,建议车主为爱车准备好遮光板,抵御阳光对车辆造成的损伤。

    老方法省钱新方法高效。

    车内空气的污染源难以避免,比如夏天车内温度比较高,车内很多部件就会受热而释放出污染物,开空调也会吸入污染空气。我们只能做一些努力去降低污染水平,采取一系列方法缩短新车消除异味和降低污染物水平的周期。

    方法一:谨慎购车很关键

    车内空气需体验

    消费者在购车时除了考虑价格、性能、外观款式、驾乘舒适性之外,还应该注意车内的环保问题。可以亲自体验车内是否有异味。

    优点:感受直观,从源头上对车内空气质量把关。

    缺点:若厂家或者经销商使用一些办法掩盖车内异味,消费者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方法二:赠送装饰要当心

    劣质装饰勿入车

    新车尽量避免过度装饰,以防污染物积累,造成车内空气有害物质密度增大。不要为了得到经销商提出的送装饰品的优惠,把劣质内饰等污染源引进车内。如果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应选择使用无污染或有害物质含量低的装饰品,以有效避免污染发生。

    优点:简单易操作,节约购车成本。

    缺点:对车内的美观程度会有一定影响。

    方法三:常开窗户多通风

    自然风代替空调

    车外空气质量较好的情况下,开车前最好先将车门全部打开换气。行驶过程中应多开窗,使用自然风替代空调。若同时打开车窗和天窗进行换气,只需1分钟左右就可以达到良好的空气循环效果。当然开窗通风也有三点注意事项,一是要求车外空气质量优于车内空气质量;二是注意没有乘客的座椅不要放置贵重物品,以防在等红灯时财物被盗;三要注意温度变化,不要只求通风而受凉感冒。

    优点:切实可行,效果明显。

    缺点:冬天开窗易造成感冒,夏季开车窗影响空调效果。

    方法四:车内抽烟尽量避免

    勿在封闭车内睡觉

    司机和乘客在车内保持良好的乘车习惯,不在车内抽烟、吃东西、睡觉等。最好不要在封闭的车内睡眠或长时间休息,封闭环境下,随着乘客的呼吸,车内氧气含量逐渐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不知不觉中造成缺氧,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如需短时间休息或打盹,一定要打开车窗或开启外循环通风设施,让新鲜空气进入,但不要在车辆熄火时打开空调,以防电瓶没电导致车辆不能发动。行车时也要多开窗通风或使用空调外循环模式,以免车内空气污浊,影响司机的反应速度。有条件的话,开车时戴上手套,或者选用环保、质量好的座套,下车后要及时洗手。

    优点:有利于车内环境的保持,节省汽车清洁时间,也有利于司机和乘客的健康。

    缺点:吸烟等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也影响司机和乘客在车内的自由度。

    方法五:太阳暴晒不可取

    将车停于阴凉处

    长时间暴晒会导致车内温度升高,车主难以立即使用车辆。另外,车内部分配件是塑料材质的,塑料在较高温度下会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甲醛。长时间被暴晒的汽车,还易招致光滑油变稀、氧化蜕变,致使各冲突部位的光滑情况变差,磨损加重。车头温度继续升高,很容易惹起拉缸、烧轴承、喷油器咬死等毛病。阳光较强时要将车停于室外阴凉处或地下车库,或者为车盖上遮阳布。

    优点:简单易操作,停车时多加注意即可。

    缺点:增加停车成本。

    科学新方法——方便又高效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53,589.84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