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文档资料下载资料维修视频汽修在线平台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精通维修下载 > 文档资料 > 汽车技术 > 汽车维修 > 一汽大众维修实例
大众新宝来汽车4门玻璃不升降故障分析与排除
来源:汽车电器  作者:佚名  2015-12-05 10:34:13

    摘要:本文通过新宝来玻璃升降器控制单元损坏导致的升降器不工作故障案例,介绍如何查找具体故障部件,缩小故障检查范围,分析故障原因,并对故障排除进行分析总结。对实际维修工作提出参考建议。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玻璃升降器技术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带有电子控制单元的智能化汽车玻璃升降器将逐渐取代原有的电动升降器,比如带防夹功能的玻璃升降器、自动关闭功能的玻璃升降器、总线控制技术的玻璃升降器等的应用,都极大地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为汽车舒适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在车身电气系统的检测与维修中,电动车窗相关故障检修占了一定的比例,所以在日常使用与维护过程中,必须正确使用与维护电动车窗,以延长电动车窗的使用寿命。

    1 电动车窗结构及工作原理
    汽车电动车窗由车窗玻璃、机械装置(升降机构)、电器元件(直流电动机、控制开关、线束、熔断丝、继电器、限位器)等三大部分组成。一般汽车电动车窗的控制开关包括位于左前驾驶员侧(4个独立开关、儿童锁开关)、右前独立开关、左后独立开关、右后独立开关,驾驶员侧控制开关可完成对4个电动车窗的升降,并可通过儿童锁开关锁止其他3个车门,防止儿童意外开启车窗发生危险。
    传统电动车窗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为:点火开关位于ON,电流由电源正极经由熔断丝→开关→直流电动机→搭铁→电源负极,形成回路;开关的上升或下降切换实现双向直流电动机流经电流方向的改变,从而实现电动机转动方向的改变,最终带动玻璃升降器总成上升或下降,完成车窗的关闭或开启。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在传统电动玻璃升降器的基础上,设计出带有控制单元的智能化电动升降器,可以通过控制单元内部的传感器识别上、下止点位置,自动完成升降车窗功能,还能通过玻璃的防夹功能以防止夹伤乘客,提高安全性。

    2 故障案例
    2.1 故障现象
    一汽大众新宝来汽车1.6 L自动舒适型,2009年3月出厂,行驶59 801 km, 2014年9月出现4门玻璃不升降故障,必须进行检测维修。

    2.2 故障诊断
    使用诊断仪6150B读取控制单元故障存储器,检测结果如下:03020本地数据总线2电路电器故障,静态;01331驾驶员侧车门控制单元J386无信号通信,静态;01333左后车门控制单元J388无信号通信,偶发;01334右后车门控制单元J389无信号通信,偶发。

    2.3 故障分析
    在新宝来车型中,玻璃升降器的升降工作信息是通过LIN数据线传递的,如果LIN数据线出现故障,升降器将无法工作。根据故障码及故障现象可判断为LIN数据线故障。副驾驶侧电路如图1所示,

    新宝来4车门共用一根数据线,通过接点B528连接到中央电器控制单元J519的T73a/17脚。数据总线故障可导致升降器控制单元信号无法传输,控制单元无法判断升降器状态从而停止升降器工作,因此先对电路进行检测。拆除左右侧车门槛,从右侧前门连接插头处找到数据线T10h/7脚,检查数据线电压为3.22 V,使用示波器检查信号波形,明显与正常LIN数据线电压波形不符,如图2所示。用万用表测量正常电压约9V左右,正常检查信号波形如图3所示。



    由于存在3V电压,排除此LIN数据线对搭铁或对正极短路故障。为缩小故障范围,依次在A/B柱连接插头处,分别断开各车门控制单元线束,观察电压变化,当断开左后门时电压上升到9.08 V,示波器波形正常。
    此时右侧前后门可以分别单独控制各自玻璃升降,但通过左前门开关依旧无法控制其它车窗升降,左前门本身也无法升降。当前可确定为左后门升降器控制单元内部故障,但左前门无法工作仍需继续排查。左前门侧电路如图4所示。

    可见左前门对其它3门以及本身控制,都是通过左前门升降器控制单元来实现的,检查主控各开关连接到左前门升降器控制单元之间线路及开关本身,结果正常。据此断定左前门升降器控制单元也存在故障。左后车门控制单元故障件铭牌如图5所示,左前门控制单元故障件总成如图6所示。


[1] [2]  下一页

关键词:宝来

  • 好的评价
      0%(0)
  • 差的评价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Copyright © 2007-2017 down.gzwe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60,652.30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