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中间行星齿轮机构:中间齿圈顺时针旋转,是动力输入端,中间太阳轮有逆时针旋转的趋势,因制动器B2工作,阻止中间太阳轮逆时针旋转,则中间行星架同向减速旋转,是动力输出端。
由以上分析可知,1挡时,三个行星相构都在执行减速运动,传动比最大。
故障诊断指导:变速器已经经过了P/N挡动力传递,元件B1/K3工作,驾驶员操作变速杆推入“D”挡,B2制动器参加工作,实现了飞挡。1挡冲击、打滑和不走车故障,显然与B2制动器有关(如间隙、活塞、泄压)或相关(如油压、阀体、线路、电磁阀)。注意:入挡冲击包括入“R”挡冲击和入“D”挡冲击2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入R/D测试哪一个出现冲击、或者两者都冲击。如果某一个挡冲击,反向证明待命元件(B1/K3)是正常的,问题多在参加工作元件与相关部件上;如果2个挡都冲击,那么不能排除待命元件(B1/K3)是正常的。
动力公式:1=B1+K3+F1+B2+F2。
⑤2挡动力传递路线
2挡动力传递路线如图11所示,各行星齿轮机构的状态如下。
a.前行星齿轮机构:输入轴驱动前齿圈顺时针旋转,离合器K1工作,连接前行星架和前太阳轮,则前行星齿轮机构以一个整体等速旋转,前行星架将动力同向等速传递给后齿圈。
b.后行星齿轮机构:后齿圈是动力输入端,其与输入轴同向等速顺时针旋转,后太阳轮有逆时针旋转的趋势,因制动器B2、单向离合器F2(或离合器K3)工作,阻止后太阳轮逆时针旋转,则后行星架同向减速输出,将动力传递给中间齿圈。
c.中间行星齿轮机构:中间齿圈顺时针旋转,是动力输入端,中间太阳轮有逆时针旋转的趋势,因制动器B2工作,阻止中间太阳轮逆时针旋转,则中间行星架同向减速旋转,是动力输出端。
由以上分析可知,与1挡相比,2挡时只有后行星齿轮组和中间行星齿轮组在执行减速运动,传动比小于1挡。
故障诊断指导:变速器已经经过了1挡动力传递,元件B1/F1退出工作,K1离合器参加工作,实现了2挡。2挡冲击故障、打滑和不走车故障,显然与K1离合器有关(如间隙、活塞和泄压)或相关(如油压、阀体、线路和电磁阀)。注意:入2挡冲击,说明1挡升2挡的保持工作元件B2/K3正常,那么可能是元件B1退出工作时太快或太迟(油路与电气的切换),也有可能是与K1离合器有关(如间隙、活塞和泄压)或相关(如油压、阀体、线路和电磁阀)。
动力公式;2=B2+K3+F2+K1。
⑥3挡动力传递路线
3挡动力传递路线如图12所示,各行星齿轮机构的状态如下。
a.前行星齿轮机构:输入轴驱动前齿圈顺时针旋转,离合器K1工作,连接前行星架和前太阳轮,则前行星齿轮机构以一个整体等速旋转,前行星架将动力同向等速传递给后齿圈。
b.后行星齿轮机构:后齿圈与输入轴等速顺时针旋转,同时离合器K2工作,连接输入轴和中间齿圈/后行星架,后行星齿轮机构的齿圈和行星架被同时以输入轴转速驱动,则后行星架同向等速输出,将动力传递给中间齿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