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早期车辆的倒挡延迟加冲击故障的分析与解决
针对早期奥迪2.8L且不带S挡的装有01J型无级变速器的轿车,近两年普遍出现倒挡延迟加冲击的故障现象,而且在实际维修中并不是很容易解决。一般来说故障现象有这样几种类型:踩住制动挂人倒挡后松开制动踩油门时,车辆没有爬行同时会出现严重的冲击感,有时在动作上稍微迟缓一点则表现为踩住制动挂人倒挡后松开制动还没有踩到油门时车辆有“咯瞪”一下的感觉,此时稍有爬行过程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冲击感;另外,如果踩住制动挂入倒挡不立即松开制动踏板,也就是多踩一会制动松开后再去踩油门的话,就显得一切正常无任何冲击感。所以4S店的维修人员会告诉用户在使用倒车挡时要保持一个适宜的操作过程,等到听到倒车雷达声音后再松开制动踏板并驱动油门。其实这也是有偏见的,我们不能在没有办法解决的情况下去改变用户的驾驶操作习惯,人家一连贯的动作已经形成习惯,不能要求用户改变习惯。从根本来讲,任何自动变速器在挂动力挡时均有标准的接合时间以及标准的规范动作时间。这一点从过去的自动变速器“时滞试验”说明问题,那就是大部分自动变速器前进挡的标准接合时间是在1.2s左右,而倒挡则是1.5s左右。在2005年以后的奥迪01T变速器中,为使坡道停车功能更加有效,在新的软件功能里增加了“制动力短暂保持功能”,那就是松开制动踏板后四轮制动分泵内的压力不会立即释放,而是会通过
ABS系统的止回阀实施短暂的关闭(目的防止离合器扭矩过低而溜坡),并给我们留出1s的时间去驱动油门踏板,此时如果我们右脚在离开制动踏板后没有在is之内完成油门踏板的驱动,车辆则有可能会出现溜坡现象,因此驾驶员的操作一定是在合理规定时间内来完成的,由此说倒挡延迟加冲击应该属于故障范围。
但在故障维修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分析“延迟”和“冲击”时两个现象并不一定是并存的(延迟是始终存在的,而冲击就不一定了),“延迟”是指终端元件(离合器或制动器)在充油过程中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动力传递或动力连接过程,一般来讲有几种可能:终端元件自身间隙过大(活塞容积腔加大并使活塞移动形成变大)导致充油时间拉长,系统压力偏低导致去往终端元件压力不足或液体流速变慢,导致终端元件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接合过程,系统压力源至终端元件间的油路存在泄漏情况最终导致元件接合过慢,挡元件的供油仅靠一根管两端实现密封,原因开始排查,先是更换滑阀箱(压力源),在不见效的情况下只能去研究终端—倒挡执行元件。但往往即便更换了全新的倒挡摩擦组件(如图1-68所示)及密封件也不一定见效,所以就会出现反复调整间隙的作业过程。冲击现象的出现完全是终端元件在未接合时突然提升系统油压引起的(踩油门),而松开制动踏板后的“咯瞪”一下也很容易理解,其实也是跟压力有关。奥迪01J变速器终端元件的压力是跟制动力大小有关的,由于可能因充油时间过长而终端元件还未实现接合,松开制动踏板后相当于制动力消失,因此离合器压力自然会升高,同时由于我们右脚还没有踏到油门踏板,所以油路升压的过程所形成的“咯瞪”一下的感觉自然就不是冲击了。由此分析冲击根本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一旦延迟现象消失那么冲击和“咯瞪”现象也随之消失,因此我们重点要解决倒挡的延迟故障即可。
解决方案:
(1)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把倒挡制动器间隙调整到1.8~2.0mm,装车后挂倒挡时有时候发动机会立即熄火,这说明间隙值调得太小了。
(2)那么如果把间隙调整到2.5~3.0mm,挂倒挡稍微慢一些,如提前松制动还会“咯瞪”一下,显然间隙值又偏大一点。
(3)如果把间隙调整至2.3~2.5mm,变速器显得一切正常(此时N215电磁阀的离合器自适应匹配电流值会出现在0.295A左右),但挂倒挡偶尔冲击(未匹配原因),自适应匹配完毕后基本正常(此时N215电流值在0.270A左右),但立即松制动还有“咯噔”一下的感觉,接近于正常车的范围,如果用户认可我们也可勉强交车。可是在试车时会故意甚至刻意地去完成操作动作,因为有可能不是在模拟平常时开车的动作,所以本来是正常状态了但动作稍快“咯瞪”一下的现象还会显现,但绝对不会有冲击了。聪明的修理工可能此时就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让系统的压力再稍微高一点,也就是N215电磁阀的自适应匹配电流值再高一点,能够达到0.295A的话估计稍微延迟的问题也就根治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更换OIT变速器叶片式油泵的滑阀箱,绝大部分是能够解决此故障的。但有些时候由于新型滑阀箱密封性能过于良好,会导致N215电磁阀的自适应匹配电流值变得很高(可能会在0.315A),那么在车辆正常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使变速器故障灯点亮,故障存储器中会记录18149离合器自适应匹配压力达到极限,这是因为早期软件与新款车型软件标定有所区别,很显然是因为N215电磁阀自适应匹配电流值过高而引起的,所以我们有办法去处理,调整压力调节阀门的调整螺丝来稍微降压或更换原来的供油密封环(新型密封环是T形槽式,早期是直切式或斜切式)即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